日期:2022/10/30
台灣處於地震密集帶,若可預知規模六以上地震可能的發生日,將可提前預防、減少損失。中研院地球所李羅權院士團隊和國研院國網中心副研究員蔡宗哲團隊,透過台灣「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EC)數據建立並透過台灣杉二號超級電腦的GPU訓練人工智慧(AI)模型,可利用震前三十天內資料,辨別規模六以上地震可能發生日。
在國科會經費支持下,李羅權和蔡宗哲團隊研究,提出事前預測大地震發生日的新可能性,該研究主要作者之一的台大地質系與中研院地球所博士後莊皓琨說明,團隊分析歐洲提供的二○○三年到二○一四年TEC數據,透過濾除地磁擾動指數(Dst)、太陽黑子數、太陽輻射指數等數值影響的轉換,可精準預測計算每小時TEC變化,藉這些運算方式與數據建立AI深度學習模型後,以該模型來辨別規模六以上地震可能發生日。
該系統雖可辨別未來是否發生規模六以上地震,但莊皓琨說,因運用的是歐洲提供電離層資料,延遲五天才能取得,加上受限於電離層資料解析度,尚無法指出震央確切發生點,他也提到,中研院地球所助研究員傅慶州團隊研究指出,地震發生前土壤氡氣常可觀察到濃度增加,且氣體異常的時間與地震規模大小正相關,也是潛在的地震前兆指標之一,若未來結合傅慶州團隊研究數據,與氣象局即時TEC資料,再透過超級電腦運算,有潛力提前預估規模六以上地震可能的發生日與震央位置,向社會示警。該研究刊登於國際期刊《Earth and Space Science》。
若可預知規模6以上地震可能的發生日,將可提前預防、減少損失。圖為0918池上規模6.8強震,造成花東不少災情。(圖:自由時報資料照)
|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