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1/15
低軌衛星技術的興起帶來臺灣企業的轉型契機,相較於高軌道衛星,低軌衛星需要更快的替換和更先進的電子化組件,這正是臺灣企業的專長,太空產業迅速擴大,從原來的 4、50 家增加到了超過 120 家。低軌衛星商機正在全球迅速竄起,根據 2022 年數據顯示,全球太空衛星產值約 3,861 億美元,其中約 73% 屬於衛星產業。衛星產業分為 4 個次產業,包括衛星製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與應用服務,其中發射產業就像是火車頭,把製造出來的衛星發射到太空中,並創造後續的地面設備與應用服務,帶動整體產業往前走。

臺灣的太空事業始於國家太空中心,已有 32 年歷史,承擔許多國家衛星任務,臺灣也有不少高軌道衛星的關鍵零組件製造商,去年,臺灣自製的第一枚氣象衛星升空,代表臺灣的太空產業進入下一個里程碑。這些廠商不僅在地面設備領域有所突破,在衛星電子組件方面也展現出新活力。在美中敵對的局勢下,SpaceX 擴大下單給亞洲製造商,連帶讓臺灣的太空產業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整體產值從 2020 年的 60 億美元增長到 2023 年近 100 億美元,其中超過 7 成 4 的產值來自地面設備領域,衛星電子組件領域也正積極拓展,提升獲利。樂觀的通訊業者甚至指出,低軌衛星將在 6G 時代取代基地台,讓全球通訊無死角,使地球表面的人類也能過著太空科技生活。

今年 3 月,我應邀至美國華盛頓特區參加美國衛星展(Satellite 2024),擔任其中1場論壇與談人,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太空衛星展,今年展會有近 2 萬人次、3 百多家廠商參展,臺灣已經連續 3 年參與盛會,由工研院、國家太空中心、企業界一起建立「臺灣太空形象館」,展出包括多軌道天線和多頻道整合設備在內的新型衛星設備,反應出臺灣企業在技術上的進步。 論壇中與其他國際企業代表一起討論,臺灣企業如何與國際企業合作發展低軌衛星技術。我認為,臺灣科技業者可以從 2 種不同的切入角度來關注低軌衛星商機。第一種是人工智慧在低軌衛星的應用,從前,衛星產業對於新科技態度較為保守,但低軌衛星問世後情況改變,衛星業者開始嘗試將人工智慧應用於衛星運行管理與碎片預測,以降低碰撞風險,這些新技術對於提升衛星系統的安全性和效率至關重要。

低軌衛星的商機已是不容質疑,要想成功進入低軌衛星市場,我們需要具備積極主動的態度,清晰的角色定位,以及持續的努力和耐心。臺灣半導體產業經過 20 年努力,終於成為護國神山,臺灣的太空產業如果繼續向下走,20 年後絕對也有機會達到相同里程碑,成為臺灣的「護國群星」。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