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7/05
隨著近20年太空產業從國家太空機構主導逐漸轉向商業化,再加上烏俄戰爭中SpaceX旗下星鏈(Starlink)表現亮眼,全球掀起一陣太空熱,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atellite Industry Association)的統計,全球太空經濟產值達3,840億美元,其中衛星產業佔比達73.1%,約2,808億美元。

全球除了SpaceX外,Eutelsat OneWeb、亞馬遜(Amazon)的Project Kuiper都積極搶佔太空商機。台灣產業相關產值更超過新台幣2,000億元,預計到2025年增加至少800億元,達到將近新台幣3,000億元,相當100億美元,其中超過9成來自地面設備的貢獻。

台廠參與低軌衛星商機看似順利,不過經DIGITIMES詢問多家業者實際情況,業者不約而同指出「比想像中困難」,在光鮮亮麗的太空夢下,依然有挑戰待克服。 業者指出,所有在台灣欲投入低軌衛星商機的業者都會遇到一個共同問題,也就是需要自有衛星才能取得入場門票。

從現況來看,目前已有台灣業者聲稱要自行發射低軌衛星,並籌資數億元準備發射,同時還有鴻海與中央大學合作的兩顆試驗用立方衛星,但業者認為,如果要在低軌衛星立足,要有自行發射衛星的決心,反之,就只能透過部分參與國際衛星營運商的計畫,以切入低軌衛星商機。 不過與國際衛星營運商交手後,業者坦言距離接單、獲利還有兩個致命困難點。

首先,衛星所使用的規格並未釋出。智慧型手機、行動通訊之所以可以迎來數十年的盛事,關鍵就在有像3GPP這樣的國際標準組織發布公開標準,讓整個行動通訊產業鏈的業者能依循,不過回到衛星方面,目前已經將衛星發射到太空的衛星營運商,並沒有人將規格釋出。

再者,許多業者也反應台灣測試環境不夠完善,儘管近年環境已經有所改善,但要一站式測試完畢仍有一段距離,業者指出,台灣有測試天線、升降頻器等各式元件的實驗室,但可能分散在全台各地,對於有心將所有部件逐一完成的業者來說,需要個別將各個部件拆開進行個別測試,然而實際組合起來運作時的情況,又要仰賴實際能接收衛星運好的場域。

產業建議政府能透過跨部門協調,至少先孕育出一個場地、測試環境,讓各家有興趣的業者進行測試,以加速台灣衛星產業測試量能。



台廠近年積極參與低軌衛星商機,然而仍有困難待克服。李建樑攝(圖/Digitimes資料照)

|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