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04/19
國科會今天表示,台灣自造研究船新海研1號,首次遠航至帛琉靠泊馬拉卡港,今天返抵高雄港,前後歷經24天、共2500浬的航程,創下台灣自造研究船於大氣及海洋聯合探測的新里程碑。
國科會表示,新海研1號本次科學航次任務,是執行國科會補助「航向藍海綱要計畫」、「黑潮與紊流交換實驗計畫」及「西菲律賓海海床運動觀測計畫」的聯合航次,主要任務包含協助國內大氣研究團隊定時施放探空氣球。
國科會指出,新海研1號透過加裝大氣科儀設備,全程進行空氣品質監測、降雨紀錄及雲層資訊,並進行中尺度渦旋、黑潮、北赤道洋流的觀測;回程則進行地球物理探測儀器回收及重力、水深探測。
國科會進一步說明,此航次所收集的各項資料,將有助於提升對西北太平洋大氣環境、海洋中尺度渦旋及海洋次中尺度動力過程的了解,改善大尺度海洋預報模式的模擬結果;透過西菲律賓海盆地海床變形量、水深、重力和底質剖面等地球物理調查,研究海床地震運動和海嘯之間的能量傳達的物理機制。
林敏聰強調,台灣未來海洋科學特別需要「跨域合作、團結創新」,指出海洋科學研究對於台灣整體的重要性不亞於半導體產業。跨域合作才可以面對永續價值下日益複雜的海洋議題,並與不同領域人才團結合作,才可能共同面對跨域難題。
新海研1號首航帛琉19日返抵高雄港。(圖取自國科會網頁nstc.gov.tw)
|原文網址|
國科會表示,新海研1號本次科學航次任務,是執行國科會補助「航向藍海綱要計畫」、「黑潮與紊流交換實驗計畫」及「西菲律賓海海床運動觀測計畫」的聯合航次,主要任務包含協助國內大氣研究團隊定時施放探空氣球。
國科會指出,新海研1號透過加裝大氣科儀設備,全程進行空氣品質監測、降雨紀錄及雲層資訊,並進行中尺度渦旋、黑潮、北赤道洋流的觀測;回程則進行地球物理探測儀器回收及重力、水深探測。
國科會進一步說明,此航次所收集的各項資料,將有助於提升對西北太平洋大氣環境、海洋中尺度渦旋及海洋次中尺度動力過程的了解,改善大尺度海洋預報模式的模擬結果;透過西菲律賓海盆地海床變形量、水深、重力和底質剖面等地球物理調查,研究海床地震運動和海嘯之間的能量傳達的物理機制。
林敏聰強調,台灣未來海洋科學特別需要「跨域合作、團結創新」,指出海洋科學研究對於台灣整體的重要性不亞於半導體產業。跨域合作才可以面對永續價值下日益複雜的海洋議題,並與不同領域人才團結合作,才可能共同面對跨域難題。
新海研1號首航帛琉19日返抵高雄港。(圖取自國科會網頁nstc.gov.tw)
|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