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2/29
台灣產業界在低軌衛星供應鏈多有布局,從晶片端、射頻元件端、天線系統等均有布局,然而若談到低軌衛星真正能夠發揮的商用市場,電信業者可說是擁有能夠直接與衛星通訊信號「對接」能力的廠商,然而執照開放申請以來,截至 12 月 29 日的實際遞件家數並不多,終究還是因為牽涉到法規限制、建置成本、乃至商業效益,業者的各有盤算,台灣低軌衛星通訊應用「落地」,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

今年2月以來爆發的俄烏戰爭,凸顯出遭逢戰爭、天災等非常時期,國家社會一旦面臨斷纜斷網,通訊就可能中斷的問題,而低軌衛星正好可扮演「空中的通訊纜線」功能,讓通訊系統維持運作的關鍵角色。台灣政府就計劃在未來2年間,在全台各縣市架設逾700座定點、或具備移動功能的低軌衛星訊號接收站,力求在地震等天然災害或甚至戰爭時期,能讓國內的通訊維持一定運作能力。

然而除了低軌衛星的「公共」功能之外,「商用功能」更是各家電信廠商不可能缺席的兵家必爭之地。可惜目前因國內法規限定低軌衛星執照申請者,海外投資人只能最多擁有49%股權、餘51%須由台灣人持有,這就在國內電信商與海外業者接洽時設下一堵限制,也與部分衛星營運業者的經營策略有所相左,因此整個談判商用低軌衛星網路合作協議的過程,並不能說是十分順利。

而台灣大總經理日前接受媒體聯訪時,雖也表示在申請低軌衛星執照流程中持續努力,惟對於相關申請進度三緘其口,僅表示「時候到了大家就會知道」。或許也或多或少意味著,在台灣都會區通訊網路覆蓋率高、偏鄉山區應用十分有限的狀況下,要找到低軌衛星新應用與企業經營收益的準橫,並非一蹴可幾之事。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