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4

因新冠疫情順延一年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已在10月31日揭幕。本來環保專家認為,由於疫情減少人類經濟活動,溫室氣體排放量速度應該慢下來,可是自從疫情平復,經濟反彈恢復後,排放量卻大為增加,因此這次大會格外受到重視。

這次大會的最重要目標,就是到本世紀中葉,確保全球碳排淨零,設定不得超過1.5°C升溫目標,許多人都說,COP26將是拯救人類免於氣候災難的「最後一次機會」,但是環保專家的「悲觀警告論」,多次被政治人物所忽視。很多人擔心這次也不例外,將重演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的失敗。

G20峰會正好在COP26之前舉行,其成員國的總排碳量占全球的四分之三,原本被寄予厚望,可是7月的G20成員國環境部長集會,沒有達成協議,G20峰會雖然在聯合公報中,同意努力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卻缺乏具體行動綱領。

部分腳步快的國家如歐盟,已經在積極籌畫「碳關稅」,未來其他國家或地區要向歐盟出口商品,就必須付出額外的關稅。其實嗅覺敏感的台灣企業,老早就察覺到這個趨勢,全世界最重要的ICT產業都在台灣,當台灣電子公司的大買主,如蘋果、Google、亞馬遜等,皆積極響應淨零時,台灣不可能自外於全球供應鏈的「綠化」,這也就是台灣重量級的八家科技公司,包括:台積電、台達電、友達、台灣微軟、光寶、宏碁、和碩、華碩,已經組成了台灣氣候聯盟,預備以集體的力量,因應未來的制度與市場變遷。

台灣因以火力發電為主,減碳政策並不積極,目前的減碳目標,以2005年排放量為基準,2007年碳達峰,到2030年時減排20%,我們認為是遠遠不夠的,尤其在COP26結果難以樂觀之際,台灣更要盡自己一份力。雖然加快減碳時間表,會衝擊到經濟,不過更重要的是,台灣是地球的一份子,應趁此機會向國際宣示,台灣會盡自己的義務,負起應當有的責任。

 
台灣淨零城市示意圖。記者林俊良/攝影

|原文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