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SpaceX成功研發可回收火箭以來,衛星的發射成本與門檻大幅降低,更帶動全球太空經濟的蓬勃發展,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atellite Industry Association, SIA)的統計,2023年全球太空經濟價值達新台幣12.8兆元,衛星產業約貢獻71.3%。隨著太空經濟起飛帶動相關產業鏈蓬勃發展,若台灣能掌握機會,可望成為下一個產業新星。
太空經濟可以簡單分成「衛星產業」與「非衛星產業」兩大領域,衛星產業包含衛星製造、衛星服務、地面設備、衛星發射等,非衛星產業則涵蓋各國政府的太空預算、商業載人飛行計畫以及太空永續活動。國際市調機構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預估,到2030年將有2萬7,000多顆衛星在太空軌道上運行,平均每年需要發射4,000至5,000顆衛星以維持大型星系計畫的正常運作。目前商用衛星大多為500公斤以下的小型衛星(SmallSats),這些衛星運行於距離地球2,000公里以下的「低地球軌道」,具備高速、低延遲的通訊性能,但也因為離地球近,衛星需要維持更高的速度來對抗引力,平均壽命僅能維持三至五年,營運商必須定期發射新的衛星以維持數量。
例如,低軌道衛星領導廠商Starlink與Eutelsat OneWeb已進入低軌衛星網路建設的第二階段,亞馬遜Project kuiper、加拿大Telesat的相關計畫也在推進中,許多國際太空新創公司也積極發射小型或立方衛星,以提供各種衛星服務,自2020年至2024年9月底,全球已發射並仍在軌運行商用衛星數量為7,964顆,共計366次發射活動,2024年1月截至9月底,全球已發射商用衛星數量為1,712顆,其中99.4%運行於低地球軌道,太空經濟的發展勢必會帶動大量衛星製造和發射的需求。
台灣以既有的資通訊產業製造能力切入國際市場,並逐步建立起太空產業的競爭力,根據2022年的統計,台灣太空經濟產值約為新台幣2,158億元,其中98.7%來自衛星地面設備製造。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將持續藉由科技預算與政策支持,協助台灣業者加速轉型升級,進一步進入衛星製造領域,並在全球太空產業中建立關鍵地位,未來,太空產業將有望成為台灣的下一個兆元產業。
低軌衛星示意圖。 圖/美聯社
全球太空經濟產值與商用衛星發射數量。圖/金屬中心
|原文網址|
太空經濟起飛 台灣新機會
日期:2025/01/12